■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wǎng)
記者 陳若葵
對不少小學生父母來說,陪讀是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昂⒆幼鲎鳂I(yè)要大人守著、盯著,否則就邊寫邊玩,一個小時的作業(yè),兩個小時也做不完?!奔议L們抱怨,不僅如此,孩子起床、吃飯、上學、睡覺等大事小事,都拖拖拉拉,非得大人反復督促著才做。家長們嘴上催著,心里急著,令他們頭疼的是,為什么孩子就沒有一點自制力呢?
自制力,即自律能力,是指人為了達到更高的目標、更大的利益,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體,而讓自己行動的能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在20世紀60年代末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棉花糖測試”,實驗中,每個孩子的盤子里有一粒棉花糖,大人在離開房間前告訴孩子:如果堅持一小會(15分鐘),等大人回來再吃棉花糖,就會額外獲得一顆糖的獎勵;如果實在想吃,也可以立刻吃掉,但得不到獎勵。結果,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御住了誘惑。這項跨越了40年的縱向研究發(fā)現(xiàn),當年成功抵御誘惑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學業(yè)成績、更高的學歷、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律性所體現(xiàn)出的專注、內(nèi)在控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是人獲得更高成就需要具備的重要品質,而幼年的自律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成年后的自律性。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誘惑,對有些事物,成年人都難以抵擋,何況孩子?因之,自律能力亦顯得愈加可貴。
一個人自律的程度,將決定著他未來的人生高度。然而,大多數(shù)人的自律能力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后天習得,而幼兒和少年時期,是孩子學習自律的最佳時期。
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兒童的成長,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心理學認為,2~4歲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它是幼兒思維和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孩子會有強烈的按照原來的秩序行事的意愿。比如,出門前穿鞋,孩子一定要先穿左腳后穿右腳,如果次序顛倒,他一定要重來一次;晚上回家,進門開燈的動作一定要他來完成,否則就要關掉,由他重新開一次……這就是孩子內(nèi)心萌生的秩序感,秩序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自律感。
秩序敏感期是培養(yǎng)孩子自律的黃金期,父母應在此階段為孩子立規(guī)矩,比如,垃圾要扔垃圾桶而不能亂丟、紅燈停綠燈行不能亂闖紅燈、玩完玩具要及時收拾好、用完的東西要物歸原處、脫下來的鞋子要擺放整齊……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對于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于家庭規(guī)則的建立。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吃飯時在餐桌旁扭來扭去,或者在房間里跑來跑去,這時候就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離開桌子,就不能再吃飯了。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guī)則,讓他知道,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guī)則和邊界之內(nèi)。
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家長首先要自律,規(guī)矩是針對整個家庭而言的,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去遵守。在規(guī)則意識下,孩子們會慢慢地去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學會遵守秩序。
學會管理時間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離不開對時間的管理。不少孩子一玩游戲、看電視就停不下來,這就需要家長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時間,時間一到,孩子必須自覺停止。如果孩子遵守約定,下次約定的時間可以稍長一點,視為獎勵;否則,就要減少玩的次數(shù)或減少下次玩的時間,讓孩子為自己的“違約”付出代價。有些孩子寫作業(yè)、做家務時磨磨蹭蹭,家長不妨讓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時間,說明只要保質保量完成,剩余的時間可以任由他支配。這些做法,有助于孩子珍惜時間,學會管理時間,懂得守時和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
延遲滿足,不等于不滿足
讓孩子學會自律,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練習延遲滿足的場景,引導孩子學會等待、學會把握好“度”或者“量”。比如,告訴孩子,多吃甜食會帶來什么后果,但可以品嘗,要有“量”的控制。在炎熱的夏季,每天下午可以吃一個迷你冰激凌蛋筒,或者一個小布??;對于孩子想要的某件玩具、想去的旅行,父母可以選擇在孩子生日、某個節(jié)日,或者特定的假期,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培養(yǎng)孩子自律的品質,需要讓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看到希望,享受成就感。比如,在孩子面對一個長遠的目標時,家長可以幫助他將長遠的目標拆分幾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引導其逐步實施。每實現(xiàn)一個小目標,父母一定要給予孩子肯定、鼓勵、慶祝,甚至是小小的獎勵,讓孩子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這其實就是一種延遲滿足。接下來,他會有信心、有意志力去實現(xiàn)下一個目標。
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被延遲滿足的孩子自律性更好。但是,延遲滿足,不等于不滿足。因為,永遠不被滿足的孩子,慢慢地會知道,延遲之后就再也沒有了,他們會習慣地抓住當下。比如,一些父母嚴格限制孩子吃垃圾食品,他們不吃薯片等膨化食品、不吃冰激凌,并非出于自律,而是自我壓抑,自我壓抑容易讓人出現(xiàn)焦慮情緒,最終不得不向沖動妥協(xié)。當他們脫離父母的控制,往往會更放任自己,因為,長期的限制沒有讓他們得到“延遲滿足”的訓練,反倒養(yǎng)成了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自律性可能更弱。
管理好情緒
孩子心智不成熟,遇到小挫折、小壓力容易情緒低落、容易放棄。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宣泄和調整情緒,孩子就容易學會如何在各種困境與壓力下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比如,當孩子傷心時,父母安慰他,幫助他宣泄情緒,避免其陷入自我譴責或懷疑別人的情緒之中;當孩子惹麻煩時,用同情的話語引導他正視問題,使其放松心態(tài),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責任感。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想一想,當下這件引起他情緒波動的事情中,有沒有積極的成分,或者好的一面,換一個視角看問題,幫孩子轉移注意力,他的情緒或許能很快平復下來。多一些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孩子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不急不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
做沉得住氣的媽媽
每天早上,不少家庭都會上演類似的一幕:媽媽一遍一遍地叫孩子起床,甚至親自動手幫孩子穿衣服、收拾書包;爸爸或爺爺奶奶早已準備好早飯,催促孩子來吃,而孩子卻不慌不忙地洗漱、梳頭;在孩子慢吞吞咀嚼的時候,心急火燎的媽媽麻利地幫孩子戴上紅領巾、準備好上學需要帶的一切物品,然后,匆匆出門。路上,上演“道路飛車”,因為,上課時間不等人。
然而,一家人一大早如此地緊張忙碌,仍免不了孩子丟三落四、忘記了帶上課要用的東西。
孩子沒有時間概念、不知道對自己的事負責,與家長的催促代勞有直接的關系。家長不妨提醒孩子:“早上必須幾點出門,你需要自己安排時間,媽媽只會提醒、不會催你。若做不到,上課遲到,只能被老師批評,媽媽不能替你。”不過,媽媽可以建議孩子前一天晚上對照第二天的課表收拾好書包,帶齊所有物品,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以節(jié)省早上的時間。
如果孩子依舊在早上磨蹭,媽媽要做到不著急、不催促、不代勞,孩子按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結果必然是遲到,被老師批評,一兩次之后,孩子自然會長記性,主動按時起床、按時出門。
家長可以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孩子,比如自己想吃什么、需要準備哪些文具、給小伙伴的生日禮物,列好清單,由媽媽代為采買;學會看天氣預報,準備好自己第二天想穿的衣服……教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明白自己的事情要由自己負責。
培養(yǎng)孩子自律的品質,家長一定要沉得住氣,學會“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