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乱码中文_日韩激情一级无码毛片_国产91资源午夜福利_玖玖资源站最新地址2

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臺,堅持站了35分鐘,作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放眼臺下,大批后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覺。(中國新聞網(wǎng)9月17日)

92歲高齡的院士站著演講,本身就是一座道德豐碑,而首都多所高校多名新入學的研究生們,卻成片趴在桌子上睡覺,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這不僅僅是對吳良鏞院士的不恭,更是自身道德水準低下的自我暴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胸懷大志、報效祖國是全社會對悻悻學子的熱切希望。為什么當今一些學子自我放縱到了這種程度?筆者認為,是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只重視了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而輕視了民族精神、社會文明的教育,從而導致了高學歷、低道德問題的發(fā)生,導致了積極向上、愛國奉獻精神的缺失。

古人說:“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桌戏蜃右舱f過:“君子憂道不憂貧”。青少年的道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道德比智慧、知識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無德就會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識再多,無德就會使知識無法發(fā)揮作用;能力再強,無德就會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禍國殃民。因此,我們決不能對“92歲院士站著演講學生成片睡覺”現(xiàn)象熟視無睹,而應該切實把德育放在學生教育的首位,努力開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從點滴做起,養(yǎng)成以德為榮的優(yōu)良品格。

當然,作為學生自己,特別是年齡已經(jīng)不小、學歷已經(jīng)不低的研究生們,應該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作為自己的必修課。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講得那樣: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要把老院士講的“大道理”看輕了,那是蹉跎歲月的積累,是豐厚歷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濃縮,是對傳統(tǒng)精華的提煉。因此,即使覺得再枯燥無味也應該認真聽,認真記,認真學,在學習中培育自己對國家的責任擔當,對知識的崇敬精神,對正氣的昂揚激情,從而走好人生路,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奉獻自己的青春。

近日,一組名為《老院士站著講 大學生趴著睡》的照片在網(wǎng)上熱傳。根據(jù)所配文字說明,9月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主吳良鏞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臺,堅持站著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放眼臺下,大批后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6日中青在線)

說起來,“臺上唾沫橫飛,臺下昏昏欲睡”這樣的場景公眾并不陌生。別說是一場普通的報告會,即便是像兩會這樣的嚴肅場合,也經(jīng)常有媒體抓拍到打哈欠、趴桌上睡覺的情況。但鑒于這一次作報告的是被譽為“中國人居之父”的吳良鏞院士,此事還是引起了輿論的廣泛熱議。特別是按照自稱參加了這個大會的@陳亞勛 的說法,包括吳良鏞在內(nèi)的三位院士“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講科研”“講的都很實用”,一時間,對于在場學生“為什么有睡覺的”不理解和指責,漸漸壓過對于此類報告會陳詞濫調的指責,甚至有人借此一棍子否定如今的研究生。相比前一種指責,這種否定同樣過頭了。

不可否認,作為我國建筑領域的泰山北斗,吳良鏞院士無論是在科研造詣,還是人格精神方面都令人尊敬、值得學習。不過,從此次他演講的題目《志存高遠身體力行》來看,恐怕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宣導,而非專業(yè)的學術報告。用時下流行的話講,這一次的大會報告更像是一碗“心靈雞湯”。

當然,即便是“心靈雞湯”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某些身處低谷或者陷入迷茫的人來說,時不時喝上一碗“心靈雞湯”可以起到提振精神、激發(fā)斗志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不乏詬病之聲,但如今書店里賣的最好,微信圈里被轉最多的還是這一類的書籍和文章。但正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有人需要“心靈雞湯”,就一定也有人膩歪這種理想灌輸??紤]到此類專門針對“首都多所高校新入學研究生”的報告會,聽眾并非自愿前來聽講,而更多的是被學校組織來接受“教育”,所以出現(xiàn)有人趴著打瞌睡這樣的情況,一點也不令人奇怪。

事實上,那些趴著睡覺的學生,恐怕并不像有些人指責的那樣就一定是不思進取的學渣,更大的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吳老的演講內(nèi)容不感興趣。在別的什么報告會現(xiàn)場,或者換一個演講主題,說不定他們就是坐在第一排,聽講、提問最積極的那一位,也未可知。

學術報告、名人演講是大學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過來者,我至今懷念那些站在桌子上、擠在角落里聆聽報告的美好時光,它讓我收獲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道理。而對于那些“被要求”參與的大會,則多半已經(jīng)沒有印象了。這個道理能不能套用到這次事件的解釋上,我不好說,但對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的確是時候反思一下:過去那種統(tǒng)一組織、命令式的報告會究竟有多少價值了。畢竟,大學生不是小孩子,他們有各自的興趣愛好,更有選擇聽不聽報告、聽哪個報告會的自由。

從9月16日晚至今,“九旬院士站著作報告、90后學生趴著睡覺”一事持續(xù)發(fā)酵。對此,現(xiàn)場學生稱,對站著作報告的92歲院士吳良鏞“發(fā)自肺腑的敬佩”,但聲音小、語速慢等導致后排少數(shù)學生睡覺。吳良鏞未正面回應,僅透露報告題目是自己定的,且盡量選擇了學生能了解的講。曾任其科學秘書的清大教授武廷海,則對部分學生睡覺表示理解。(2014年9月18日,南方都市報)

一個講座,下面有人睡著,放在我國現(xiàn)在大學課堂里,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何這件事情卻被無限夸大并成為媒體公眾熱議的對象。主要原因則在于作報告的是一位92歲高齡的院士,而聽報告的是一些首都高校近6000名剛考上研究生的天之驕子。

宇宙間任何事的發(fā)生都有其必然性有其原因,但是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僅憑主觀臆斷,僅依碎片信息,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對當事人口誅筆伐,難免有些有失偏頗。

在網(wǎng)友批評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注意到了那些睡覺的部分學生和站立的教授此二者之間所形成的鮮明、強烈對比,而忽略到了不少細節(jié)問題,不妨跟隨筆者來一一進行梳理。

其一,有學生反映,吳院士聲音小、語速慢。這樣后排的學生聽不清楚也正常,睡覺也是無可厚非。況且從照片的攝像角度看,大多是從后面拍攝,可能有些學生是趴在桌子上聽報告也不是不可能,為何偏偏要給他們扣上睡覺的帽子。

其二,有學生反映,聽演講是學校組織的,“也有被逼去的,研究生聽講座要記學分,至少十次,聽完還要簽字。”也有在場學生微博透露,輔導員讓同學來湊人數(shù),故“聽話地過來參加”。這就說明了有些學生來聽報告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外力所迫而不得不來。這樣不情愿的來,睡覺也是無可非議。

其三,當天同學們吃完飯沒有午休,下午1點就趕往人民大會堂。在天氣較熱之時,沒有午休,很可能中午精神狀態(tài)就不太好,這也是有人睡覺的原因。

綜合上述來看,有學生在聽報告時睡覺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這件事除了反映出學生們不懂得尊重老師,尊重知識之外,還折射出了高校在學術活動的安排、組織上,以及培養(yǎng)學生求知理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又不是單靠學生內(nèi)修其德就可以解決的??傮w來看,對于這件事情,既不能把睡覺的學生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忽視其中顯現(xiàn)出來的諸多問題。

  CFP供圖

???昨日有媒體報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14年首都高??茖W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院士拄著拐杖用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大批后排的學生卻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當天,臺下坐著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

本來是一條不怎么起眼的新聞,卻成為網(wǎng)絡上最熱門的話題,只因為新聞呈現(xiàn)出了反差巨大的兩幅畫面:院士與研究生,老人與年輕人,站著講課與趴著睡覺,的確十分扎眼。但在對此評頭論足之前,有一些基本的新聞事實還有待厘清。比如輿論一邊倒批評睡覺大學生之后,有當事人發(fā)微博上叫冤,稱吳良鏞院士作報告時基本沒人睡覺,反倒是此后的學生代表發(fā)言空洞無物,才有聽講學生打瞌睡。另外,僅有的幾張學生睡覺照片都未能反映出整個大會堂內(nèi)的情況,“一片片”倒下的描述是否站得住腳,也值得拷問。總而言之,媒體報道是否有偏差之處,有待解釋。

若院士報告、學生睡覺的事實成立,學生的態(tài)度首先就是不對的。有報道稱,講稿是吳老準備多日自己寫的,92歲高齡還堅持站著作報告。與這位臺上的老者相比,臺下呼呼大睡的年輕人顯然還缺點尊重。當然也有人為學生開脫,稱報告枯燥無趣、沒有吸引力,學生睡覺也是難免的。從報告內(nèi)容來看,吳良鏞院士主要從其生平出發(fā),樸素務實地講了一些人生感悟,其中并沒有太多官話套話。退一步說,哪怕對內(nèi)容好惡可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枯燥無趣”也不能為“睡覺有理”正名。有很多知識本就是枯燥的,否則做學問為何要“學海無涯苦作舟”?以有趣與否來判斷有益與否,這不是可取的治學態(tài)度。

一場報告會是否成功,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首要一點,就是作報告的人與聽報告的人是否能“對上號”。因此,筆者認為學生不一定有睡覺的權力,但應有不參加的權力。按理說,愿意來聽吳良鏞院士報告的大學生或社會人士,肯定不止大會堂所能容納的6000人,要是這些人在場,他們會打瞌睡嗎?而實際上,這場報告會恐怕并非自愿報名前來,而是學校組織而來。真正有興趣的人沒機會來,沒啥興趣的人不得不來,才出現(xiàn)睡覺的尷尬一幕。出席報告會的人數(shù)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來的人是否都帶著一顆期待的心而來,而不是無奈被迫才來,這一點組織者最該反思。

遺憾的是,從小到大,從學校到社會,我們參加的種種報告會、講座,相當一部分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學校、單位組織動員必須參加,不參加的甚至要扣學分、扣工資、取消評獎資格等。在這種機制之下,參加者不過是人到心不到,睡覺、看閑書自然不在話下。無論是臺上作報告的人,還是臺下聽報告的人,甚至是幕后的主辦方,都將其看作一場大家心知肚明、互不揭穿的秀,根本不在乎受眾愿不愿意參加、有沒有收獲,這才是最可怕的結果。

反過來看,實際上我們身邊也不乏一些聽眾爆棚、氣氛熱烈的講座,也許主題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共同點是都可公開自愿報名,充分賦予公眾選擇權。因此,這場尷尬的院士報告會當給我們一些啟發(fā),屢見不鮮的“被參加”、“被聽課”應盡早休矣,與其強迫那些“要我參加”的人到場,不如讓“我要參加”的人有機會親臨現(xiàn)場,才能讓作報告的人更有動力,聽報告的人真有收獲。

?

【92歲的吳良鏞院士作報告,臺下學生卻成片睡去,這反映的是圈層固化導致的興趣窄化,是社會共識的越來越難以凝聚,而未必是對大師、知識的不尊重。由此說這代年輕人“不可救藥”,有些想多了。】

呦呦君臺鑒:

見信如晤!

今天想向你說個事兒:9月16日,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在大會堂作報告,臺下六千余名各高校研究生新生中,成片趴在桌上睡去。吳老誠懇已極,謙遜已極,92歲的他,堅持站著用35分鐘講完。須知,吳老上一次站在這里接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證書,在臺上的時間也不過5分鐘。吳老傾心相待,新生們成片睡去,這種對長者不敬,這種對學術高峰麻木無感,豈不令人心痛?

這一代年輕人,奇葩著實不少。這兩天,某名牌大學歷史學院一位同學就和我說,在他開始上研究生課時,被生生驚呆了:一位史學研究生,把豎排書籍橫著讀;《明史》課上,教授安排同學們課前購買或借閱二十四史正史,結果上課時,有同學帶來的竟是某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明史故事》!他對綠皮點校本二十四史聞所未聞。

這位同學大為困惑:他們十幾年的書是怎么讀的?為何就失去對知識與學術的敬畏?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怎么了,難道無可救藥了嗎?

從“成片睡去”的一張張照片上,我看到了一個個“信息繭房”。要看到,如今轉型中國恰遇信息時代的網(wǎng)絡社會崛起。社會越來越多元的同時,形成一個又一個圈層與群落。這些圈層和群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話語體系。人們越來越只愛聽自己想聽的聲音、看自己想看的圖景。信息多了,溝通方便了,但孤島也越來越多了。人們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溝通,關心自己的事情,沉浸其中,很少有興趣、有精力去接觸、討論、鉆研其他領域的和公共領域的事情。

于是,圈層固化、群落極化,圈層與圈層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在此背景下,即便吳良鏞是建筑大師,是科學高峰,臺下六千多名年輕學生,如果對建筑無感,對科學遲鈍,只關心發(fā)表本領域論文,只關心未來工作福利待遇,麻木地睡去,也就不可避免了。

“信息繭房”的出現(xiàn),不僅使得吳老精心準備的演講被睡覺屏蔽,也說明主流化共識越來越難以凝聚。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但這些“趴下”的年輕人,真的像網(wǎng)上所批判的那樣“敬”字缺失、不見“大師”嗎?我并不那么擔心。

這次“高??茖W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有其特定的價值承載,但也要看到,之前有不少報告會動輒倒雞湯、搞教條,弄得不少學生已心懷警惕;以至于,當吳良鏞先生真情實意地與其交流人生頓悟的時候,很多人已預設了心靈隔離墻。

再者,該活動在組織形式上其實也可改進:比如,主辦方事先采取以研究生資格主動領票制,以吳老的號召力,感興趣的人想必會群涌而至;為避免后排聽眾看不清,還可以更合理地設置大屏幕;在時間安排上,也更講究等等。如此一來,睡覺的人想必會少些,而吳老一番苦心,也不會就此被辜負。

實質上,今天的大學里真實情況是:凡是像樣的講座,要搶座占座,同學們踮著腳、仰著脖子聽幾個小時的場景,比比皆是。種種景象讓我確信:這一代年輕人的求知欲望,并不弱于他們的前輩,且經(jīng)過改革開放以來一兩代學人的知識準備、社會的經(jīng)濟準備,現(xiàn)在這代年輕人擁有更廣闊的知識視野。而這,若輔以更接地氣的網(wǎng)絡化表達方式,想必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致。

所以不要著急,不必擔心。隨著時代變化,我相信學生們會走出一個個“信息繭房”,而他們對大師的尊敬、對學術的敬畏,也不會輕易“趴下”。

你覺得呢?

順頌 大安!

□鹿鳴(媒體人)

【一些策劃味道濃厚的新聞報道,在博得了網(wǎng)民關注的同時,卻成為模糊信息的擴散器和網(wǎng)絡浮躁的推動器。這種策劃新聞表面上看占據(jù)了道德制高點,但由其人為制造出的矛盾,讓不同群體之間的寬容越來越少、誤解越來越多,不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生態(tài)?!?/p>

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良鏞院士在人民大會堂向6000余名新入學研究生作題為《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的主題報告。有網(wǎng)絡媒體報道稱,就在吳老站著作報告的35分鐘內(nèi),后排聽報告的研究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熬叛菏孔鲌蟾?,學生睡倒一片”的新聞在網(wǎng)上迅速傳播并發(fā)酵,引發(fā)熱議。(相關報道見9月18日《北京青年報》)

“學生睡倒一片”的新聞見諸網(wǎng)絡后,迅速激起眾多網(wǎng)民的不平甚至是憤怒,一時惡評如潮:學生素質低下、不懂尊師;不修身,何以修學業(yè)等等。甚至還有這樣極端的評價,“對師道缺乏起碼尊重的研究生,很難想象他們能敬畏人類的良知,招這樣的研究生有意義嗎?”激動的不止網(wǎng)民,在一番“以小見大”的討論過后,有網(wǎng)絡媒體對事件給出這樣的定性:“院士站著講,佩服!研究生趴著睡,可恥!”

一則事實存疑的新聞報道,何以引出網(wǎng)上眾多上綱上線的批判?一邊是九旬老人站立35分鐘,一邊是青年學子呼呼大睡……報道中出現(xiàn)的由年齡差別、行為差別而產(chǎn)生的強烈矛盾沖突,無疑發(fā)揮了火上澆油的重要作用。

具體分析有關新聞事實,“學生睡倒”的新聞報道有圖有真相,乍一看確鑿無誤。但是,學生睡覺和院士演講,兩件事是否同時發(fā)生,從圖片中無從得知。退一步講,即使演講時有人睡著,具體人數(shù)在文章中沒有準確統(tǒng)計,因此也難以說明問題?!皩W生睡倒一片”的報道,沒有提及許多同學一邊聽講一邊做筆記的細節(jié),沒有深入探究一些同學犯困的原因——報告會3點開始,而同學們中午12點就在路上。新聞報道中更是過濾了一些關鍵事實,“吳老上臺講話時,掌聲一直不停,甚至有幾次不小心打斷演講?!睆哪壳翱芍男畔⒎治觯^“九旬院士作報告,學生睡倒一片”的報道,大致可以定性為“策劃新聞”,而所謂“策劃新聞”,說得直接些就是人為制造新聞。

從某種意義上看,“學生睡倒一片”這則策劃新聞是“成功”的。它從一個普通的會議中挖掘出一個“不敬”的細節(jié),同時忽略全體學生對吳老表達敬意的部分,由此制造出強烈的對立效果。這種操作,“成功”地制造出一起看似頗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并引起新聞界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這則新聞“成功”地找到了網(wǎng)絡世界的“尖叫點”,讓眾多網(wǎng)民受眾產(chǎn)生了“點擊沖動”。這種截取局部、脫離事件全貌的新聞報道,也引發(fā)了偏激的情緒。一些輿論將學生睡覺的問題上升到“尊師重道”、“治學態(tài)度”的高度,過度解讀之后,充滿語言暴力的各類惡評也撲面而來。這種輿論氛圍,無疑會讓參會的6000余名新入學的青年學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并生出許多困惑和委屈。

人們經(jīng)常感嘆網(wǎng)絡浮躁,而媒體應牢記社會責任,做新聞輿論的凈化器和網(wǎng)絡的穩(wěn)定器。一些策劃味道濃厚的新聞報道,在博得了網(wǎng)民關注的同時,卻成為模糊信息的擴散器和網(wǎng)絡浮躁的推動器。這種策劃新聞表面上看占據(jù)了道德制高點,但由其人為制造出的矛盾,讓不同群體之間的寬容越來越少、誤解越來越多,不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輿論生態(tài),不利于構建社會和諧。

策劃新聞誤人誤事,此風斷不可長!

【那些新入學的研究生有可能無法以其嬌貴之軀正襟危坐聽完35分鐘的演講,有可能無法理解一位92歲老人散漫的人生感悟,盡管有人披露這與現(xiàn)場情況有出入,但這些不禮貌的細節(jié)說起來,實在與老先生沒有什么關系。如是而為,大不該?!?/p>

92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在人民大會堂堅持站立35分鐘,為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作演講,臺下學生卻一片片地趴在桌上睡去。

此事引發(fā)熱議后,有人發(fā)帖稱,“這就是我們聽的講座。我的視線內(nèi)吳良鏞院士報告的時候睡覺的人很少,因為他講得有條有理,樸實動人。第二位發(fā)言人有些枯燥,逐漸有人開始睡……”這話看似為學生開脫,卻恰恰證明了有學生睡覺。

這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孟子云: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吳良鏞先生三者俱占,院士,其爵也;執(zhí)教清華68年,其德也;92歲,其齒也?;蛴腥藶榫艟悠涫锥黄?。好,不平有理,只是今天我們不說這個。我們說一說在一般場合,禮讓老人、婦女、兒童,態(tài)度和藹而得體,這是最基本的社交禮儀。受過高等教育的22歲左右的成年人,若因此而見責怪,應該有所擔承。尤其是在這樣莊重的場合,尤其是在剛剛成為研究生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在師生關系層面理一理這件事,再說一句古語——師道尊嚴。此說亦有可商榷處,若現(xiàn)代社會的師生關系,不應該用刻板的古訓一言以蔽之。這樣說也有道理,畢竟此事已經(jīng)有些年頭兒了。國營機械廠的王師傅說,我當徒弟的時候,午休時給師傅打一盆水,洗手,師傅還在忙,我就先洗了。師傅過來,一腳踢了水盆,說,打水去?,F(xiàn)在午休時,我給徒弟打水,讓徒弟洗手,我在一旁問,徒兒,水涼不涼?

此間是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師徒之間微妙關系的悄然改變,重要的是學術生態(tài)的悄然改變。當學生以逢迎老師為務,當學習目的只是在考試中過關,當大學時光與社會擔當并不發(fā)生關系,或者,當有的老師只為應付差事而授課,當學術研究變成不擇手段地發(fā)表所謂的論文,當學術腐敗成為常態(tài),我們又怎樣對作為個體的老師與學生提出具體的約束與要求呢?而若依此思路深入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這里遭遇到一個大問題。學術傳承究竟需要怎樣的方式?學術與社會的關系真的已經(jīng)復雜到說不清的地步了嗎?

而簡單的道理則是,你作為學生,不應該這樣上課。當然可以用諸如昨天熬夜之類的理由予以辯解,可是,你不知道學生守則嗎?你作為成年人,不知道現(xiàn)代社會秩序的基本原則嗎?又有可能,整場報告會過于冗長,聽講者有些疲倦,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樣睡覺的情形。但是,這里的問題不在于有無道理可講,而只在于這樣的情形應不應該出現(xiàn)。

我們注意到了一些細節(jié):演講共35分鐘,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演講稿是吳老親自準備多日并撰寫的,吳老以92歲高齡堅持站著演講,工作人員擔心意外而坐在吳老身后。也許,那個工作人員有些不對,他不應該搬個椅子坐在吳老身后,而應該站在吳老身后。除此之外,于老先生而言,沒有任何不妥當。

那些新入學的研究生有可能無法以其嬌貴之軀正襟危坐聽完35分鐘的演講,有可能無法理解一位92歲老人散漫的人生感悟,盡管有人披露這與現(xiàn)場情況有出入,但這些不禮貌的細節(jié)說起來,實在與老先生沒有什么關系。

那么,就只剩一件事了——如是而為,大不該。

9月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主吳良鏞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臺,堅持站著35分鐘作完了以《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放眼臺下,大批后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中青在線9月16日)

在講座上“睡倒”的學生并非多數(shù),但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并引發(fā)爭議。有的微博在轉發(fā)時評論說,“其實不論是否自愿,即便內(nèi)容枯燥,傳達出來的希冀卻是真切的吧?起碼要做到對場合的尊重,對知識人才的尊重。年輕一代應該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學業(yè)?”

此情此景,的確讓人不是個滋味。何況吳院士已是92歲高齡,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新入學的研究生們總該有起碼的尊重吧?而且報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35分鐘。因此,研究生們的這一睡,不但引發(fā)了“不修身,何以修學業(yè)”的質疑,也讓主辦方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能邀請到吳良鏞院士這樣學問、學風俱佳的科學家,宣講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確實非常難得。但根據(jù)一些報告會的舉辦慣例,不管報告內(nèi)容聽眾是否感興趣,確保報告會的上座率,幾乎成了報告會首要完成的任務。因此,發(fā)票、組織聽眾、考勤等,就成了報告會的一項重大工作。很多時候,決定一場報告會舉辦的效果,不是報告會內(nèi)容本身有多精彩,而是上座率是多少,至于這些被組織來的觀眾,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對報告內(nèi)容感興趣,就不是主辦方的關注重點了。

按說,以吳良鏞院士在學界的影響力,他出來作報告,應該會有很多各界人士自發(fā)前往聽講的。如果面向社會發(fā)布其報告會消息,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恐怕會一票難求。筆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有個已經(jīng)舉辦了10年的“市民學堂”,每次邀請專家學者作報告,能容納1200多人的會場都擠滿了前來聽講的市民。遇上名氣稍微有點大的專家學者,會場的走廊甚至講臺上,都坐滿了市民。如果吳良鏞院士能在“市民學堂”上作報告,現(xiàn)場會有多火爆,筆者能夠想象出一二來。是“市民學堂”的報告場場精彩?還是主辦方組織有方?或者是南京市民比北京的研究生更“修身”?

南京“市民學堂”和其他的一些報告會之所以受歡迎,是前往聽講的市民對于報告會有選擇權,他們前去聽講,固然是沖著專家學者的身份而去,但更多的是沖著自己感興趣的報告內(nèi)容而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主動選擇聽報告的人來說,因興趣而選擇用時間換聽報告,尊重自己選擇的同時,自然會尊重場合、尊重作報告的專家學者。相反,被動聽報告的話,他們的意愿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也就不太可能配合主辦方尊重會場、尊重作報告的嘉賓。

因此,對邀請院士作報告這樣的事,主辦方切勿僅僅一片好心,不能單純追求現(xiàn)場觀眾座無虛席的效果。一場報告會的效果應該體現(xiàn)在報告人和觀眾雙方的心靈交流上,體現(xiàn)在雙方的互動和共鳴上。如此,哪怕會場只有寥寥數(shù)人,只要能讓他們獲益,這樣的報告會也是善莫大焉。

9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堅持站著用35分鐘講完報告,讓不少人動容。但臺下大批后排90后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當天,臺下坐著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9月17日《新華日報》)

臺上是90多歲老人站著講報告,臺下則是大批90后年輕學生紛紛睡倒,此情此景,令人心寒。這些學生,都已經(jīng)讀到研究生,都算是有志于學并學有所成的人,不可能聽不懂吳良鏞先生的報告,如何卻紛紛睡倒呢?

這就要從吳院士的報告內(nèi)容來看了,吳院士講的是《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 為題的報告,現(xiàn)在的很多大學生很現(xiàn)實,過于功利,對理想不感興趣,這也是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現(xiàn)在如果身邊有人還堅持理想主義,則會被人笑為“腦殘”,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大批90后學生面對科學界的權威92歲高齡的師者演講卻紛紛睡倒的緣故。

但面對已經(jīng)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學生就算沒有興趣,也應該表現(xiàn)出對老人對師者的起碼尊重,老人站在臺上賣力地講,自己則在臺下沉沉睡去,這已經(jīng)沒有了起碼的作為學生所需具有的素養(yǎng),也缺乏一種為人所需具備的起碼的道德與禮貌。

9月12日,復旦大學2014 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面對近3000多名復旦大學新生時,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的開學典禮致辭中引述了愛因斯坦的話,“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則僅有專業(yè)知識的學生更像是一條經(jīng)過良好訓練的狗而已?!钡F(xiàn)在只重視專業(yè)知識的學生越來越多,知識變得工具化,道德修養(yǎng)與理想情懷卻被拋擲一旁,于是出現(xiàn)了馬家爵案,復旦大學投毒案之類的極端例子,也有了大批的高校高材生,變成了像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所說的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世故、老到,精于算計,像錢理群所說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這些在臺下呼呼大睡的學生,更容易滑向“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高尚的理想沒有興趣,則容易變得現(xiàn)實而勢利;對師者不尊重,缺乏起碼的禮貌,則容易變得惡俗而缺乏素質與教養(yǎng)。不能寄希望于這種學生,能成為懷揣理想的仰望星空的人。而沒有了那些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者,社會則難以得到進步,人類也難以得到發(fā)展。

本應肩負社會賦予的重任的大學學子們,卻在面對本應該受到尊重,本應樹為自己榜樣而仰望的也在仰望星空的耄耋師者演講關于“星空”的故事時,毫無禮貌地睡去,想問,就算他們偶爾睡眼朦朧地睜眼看一下星空,又能看得懂看得清些什么呢?

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臺。他堅持站著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放眼臺下,大批后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浙江在線)

從舉辦部門來說,這個新聞是個“災難”。如果沒這個“題外新聞”,活動主辦方會在官網(wǎng)上掛出類似這樣的新聞:“16日下午,(主辦方名)有幸邀請到了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院士,為首都6000名研究生做了題為《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的報告。同學們認真聽講,對照自身學習成長經(jīng)歷,從吳老的奮斗治學講座中收獲良多。全場幾乎沒有學生走動,只有學生專心致志的邊聽邊記。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洗禮,希望今后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當然,新聞還會搭配幾張大片學生專心聽講、神情嚴肅的抓拍照片。

可是不知哪位“好事者”抓拍了大片學生睡倒的照片,然后有都市類報紙(或商業(yè)類網(wǎng)站)記者跟進(或者根本就是他們帶著“放大鏡”主動發(fā)掘的),從“大片學生睡倒”倒逼出熱門新聞應有的“槽點”,好的槽點當然要有矛盾張力,于是挖掘出“92歲高齡院士站著為6000研究生做講座,大片學生睡到”的絕佳槽點??雌饋硐駱祟}黨,可卻具備熱門新聞的全部要素,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熱門新聞的產(chǎn)生流程。

本來好好的正面新聞卻變成完全失控的“話題新聞”,還引發(fā)大量人群的圍觀爭議。對主辦方來說,這當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好新聞”,可對社會來說,“院士報告學生睡倒一片”絕對是個“好新聞”。因為它從常態(tài)事件中衍生出真實的社會深層問題,讓我們得以換一個角度審視被瑣屑庸常掩蓋的教育問題。

院士站著給學生做講座沒什么問題,6000研究生接受人生勵志教育也沒什么不妥??墒菫槭裁从心敲炊鄬W生睡到?院士到哪里都受到頂禮膜拜,可是主辦方和院士花過多少心思研究怎樣讓90后研究生感興趣讓講座在學生中內(nèi)化?

給學生更多選擇權,想聽吳院士講座的讓他們聽吳院士講座,想聽李教授講座的讓他們聽李教授講座,這樣的安排不是更好?還有更多的教育深層問題,吳院士分享了不少個人成長奮斗的故事,可是現(xiàn)今學生的實踐教育本身匱乏,經(jīng)歷不多的學生如何對吳院士橫跨數(shù)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產(chǎn)生共鳴?類似這樣的問題都有待研究破題。

雖然正面活動衍生出了看似負面的“題外新聞”,可這次活動的價值卻是很大,價值就在于 “院士報告學生睡倒一片”的“題外新聞” 給我們提供了審視教育問題的另一個視角,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可能反思并解決問題。表面上看,教育主辦方今后舉辦類似活動時,不妨準備的更加精細、個性化,更多考慮受眾效果;深層次看,90后學生的教育問題還有更多值得反思改進的地方,這才是這個活動、這個新聞最大的價值所在。

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主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一步緩緩走上了的人民大會堂報告臺。他用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9月17日 人民網(wǎng))

這是一場給六千多名剛入學的研究生做的報告。然而,92歲教授站著把報告做完之后,臺下也有不少學生們趴著打起了瞌睡。一邊耄耋老人在和時間賽跑,一邊是青春少年睡著了光陰。這種視覺上的落差感,讓旁觀者一時按捺不住了。

“不修身,何以修學業(yè)?”“不感興趣可以,但應該有最起碼的尊重”……批評者的立場毫無疑問是站在了尊重和態(tài)度的角度出發(fā)。平心而論,筆者是沒有能親臨人民大會堂聆聽學術界泰斗的寶貴機會,所以內(nèi)心也對在場學子們“暴殄天物”的瞌睡所扼腕。

總結來看,對場合的尊重,對權威的尊重,最后到對知識和自我素質的“照鏡子”,都無一例外地浮出水面。只是做為過來人,對于講座上瞌睡卻也有自己的一番心路歷程。譬如就不怎么愛坐第一排,除了氣場弱小怕被主講者聚焦到之外,也擔心在聽講過程中顯露出來的疲態(tài)會導致尷尬。

這就是考驗組織者能力的時候。請到了重量級的嘉賓無疑是攬了“金剛鉆”,但如果把報告會的“瓷器活”做好,的確要花一番功夫?,F(xiàn)場秩序、音響效果還都是其次,就怕到場人數(shù)不夠,掃了演講者的雅興。于是乎,很多被“拉壯丁”的情況出現(xiàn)。如果當場演講的內(nèi)容不是自己主觀感興趣的,聽講者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加上時間是下午這個人體困乏的階段,是難免有一些聽眾打起了瞌睡。

現(xiàn)代人喜歡被什么樣的演講所打動?有調查表明,那些臨場性的幽默發(fā)揮、對自己命運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都在其中。俞敏洪的校園講座往往是人頭攢動,馬云的點津被奉為經(jīng)典教科書,現(xiàn)在名聲不太好的李陽,活躍現(xiàn)場的能力你不得不服。這些都是現(xiàn)象級的人物,他們之所以能讓津津有味,在于他們揣摩了聽眾的心理,打造了自己演講的技能。他們用自己的修行收獲了聽眾的點贊。

當然,筆者絕對不是在此說吳良鏞院士的報告不吸引人。恰恰相反,吳良鏞院士作為“人民建筑家”,能現(xiàn)場聆聽他的淳淳教誨,恐怕也是人生之福氣。只是,組織者有沒有過多考慮到吳良鏞院士92歲的高齡,在體力上是否能支撐起半個多小時的站立演講?如果說站著是對聽眾儀式般的尊重,那坐著又何嘗不是種聽眾對泰斗的尊敬呢?都已經(jīng)有怕出意外而搬到吳老身后的椅子,為何干嗎不力勸老者坐下?這并非是種計較,是在考慮到身體力行的嚴謹性。

瞌睡的學生其實是“恰好”被鏡頭撲捉到,但殊不知還有更多的學生在洗耳恭聽。在這個本領恐慌的年代,任何一個知識獲取途徑都被擠得滿滿當當。著名大學網(wǎng)絡公開課的火爆便是一例。對于那些“午眠不覺曉”的學生們,不用我們?nèi)ソ?,他們自然會醒。研究生出身的他們,恐怕也不會因為一場瞌睡,就被定義成扶不起的阿斗。而人生的考驗,也不僅是在這個昏睡的午后。青春的慵懶,你我都曾有。如果要冠以“年輕一代人”的反思,恐怕也是種過激反應吧。